华伍股份智能化生产制造基地
◎王凯丰
一座座巨型风机直插百米高空,随着叶片缓缓转动,风能由此转化为绿电,点亮万家灯火;城市地下,一列列地铁在隧道中快速穿梭、在站台间平稳启停,将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海港码头,一台台岸桥如同“抓娃娃”一般,把货物集装箱稳稳“抓”起,精准完成装卸、堆码、转运……
在装备制造领域,工业制动器是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组件,相当于汽车的“刹车”,为上天、入地、下海的“国之重器”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曾经,国内工业制动器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不仅国产品占有率微乎其微,技术更是受制于人。
鲜为人知的是,在产粮大县江西丰城,“藏”着一家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关键组件国产化替代和自主可控,产品市占率连续21年位居行业第一的龙头企业。作为我国工业制动装置领域的“隐形冠军”,华伍股份董事长聂景华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全世界只要有码头的地方,基本都能看到华伍的身影。
做配套也能“站C位”
铸民族精品,创世界名牌——走进位于江西丰城的华伍股份总部,硕大的标语格外醒目。
破旧的厂房、狭小的院落、简陋的设备……这是华伍股份的前身——丰城市起重电器厂在1992年创立之初的模样。彼时,由于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国内大型机械设备配套的工业制动器和刹车片都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运维成本高。随着我国装备制造水平和规模的持续提升,解决工业制动器等核心组件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是产业发展能否进一步突破的关键。
1992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时年39岁的聂景华抱着实现国产化替代的雄心,毅然选择从国企辞职下海,创办丰城市起重电器厂,投身到工业制动器的研发制造中。
“我们从购买二手设备起家,在占地5亩的小院内帮工厂代加工零件,边赚钱边搞研发,用一年的时间开发出电磁制动器、电力液压推动器等4款产品并通过了专家评审。1994年推向市场后,这一年销售收入达106万元。”谈及创业历程,虽已年过七旬,但聂景华依然记忆犹新。
对华伍股份来说,1997年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一年。此前公司客户主要是周边地市的钢铁厂,规模体量较小。这一年,为实现取代进口制动器,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现“振华重工”)对华伍股份进行了全面考察。
“当时为了扩大生产需求,公司刚刚新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毛坯厂房,在新厂区没有地面硬化的情况下,直接用车皮钢板铺路把设备搬运进场,开始生产赶制订单。”聂景华介绍,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是立志完成进口替代的决心和不服输的干劲,让振华重工最终选择了华伍,双方合作至今,共同突破了很多难关。
“作为中国最大的港机制造商,振华重工对工业制动器的品质要求近乎苛刻。”聂景华告诉记者,当时华伍的产品和国外竞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研发团队没有气馁,不分昼夜地根据振华港机配套制动设备的参数需求逐步修改完善,在工艺、材料上反复试验,率先实现了港口机械制动系统、防台风系统等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改造和供货。
随着国产制动器的价格优势、技术优势逐渐凸显,华伍股份在业内认可度不断攀升——仅在2001年,公司便开发了10多个系列、300多个规格的新产品面向市场。以研发引领创新,华伍股份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从2003年起至今,公司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行业第一,同时通过配套主机厂商,产品也开始出口海外市场。
“30多年来,我们一直专注于工业制动器领域,凡事要做就做到最好,就要追求极致。”聂景华介绍,尽管面临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垄断等种种难题,但华伍股份牢牢把握住了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通过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实现了工业制动装置领域的自主可控,成为国内极具竞争力的细分翘楚。
从新疆吐鲁番风力发电场到大湾区港珠澳大桥,从新加坡港到中东迪拜港,从世界最大自航全回转起重船到世界起重能力最大风电施工平台……做配套也能“站C位”,如今华伍股份已成为振华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金风科技、明阳智能、通用电气等众多龙头企业的稳定配套供应商,产品遍布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为“国之重器”保驾护航。
“量身定制”里的“创新范”
下料、热处理、机加工、表面涂装、装配调试……走进占地面积384亩的华伍股份制动器制造基地,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热火朝天地赶制订单,忙碌劲儿扑面而来。铸造生产车间主任李智向记者介绍,每年有超20万台各类工业制动器装置从这里被运往世界各地。
“无论客户是大批量生产,还是小批量需求,我们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并满足。”华伍股份副总经理胡仁绸介绍,作为我国工业制动器多项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公司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目前已拥有17大类产品、80余个型号系列、近800个规格品种的制动器生产能力。
日前,华伍股份为某客户量身定制的防爆湿式制动器成功通过用户验收。此前,该客户使用的是国外品牌的干式多盘制动器,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制动力矩衰减、摩擦材料异常磨损等故障,因此找到华伍股份希望对配件进行升级改造。
“国外品牌的干式制动器在10秒连续制动的工况下,一次制动后衬垫便出现了明显磨损。”项目负责人刘志刚介绍,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目标,此次为该客户定制的湿式制动器在进行20次10秒连续制动测试后,摩擦片表面依旧光洁,各项性能指标均获得了用户认可。
“量身定制”的实力背后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科技创新。2005年,成立江西省工业制动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在上海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14年,与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2017年,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华伍股份目前已拥有72项专利技术,其中发明专利13项,且全部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各位乘客,列车即将到达鱼尾洲站……”正值周末,随着南昌地铁4号线列车缓缓进站,停稳开门,大批市民游客蜂拥下车,来到当地地标性“网红打卡地”鱼尾洲湿地公园游览,尽享美好假期。而负责控制列车速度和制动,正是由华伍股份生产的HEP15制动系统。
作为全球首家覆盖空气制动、液压制动和磁悬浮制动三大车辆制动系统的民营企业,华伍股份完全自主研发的制动装置解决了传统制动系统常见的“液压油乳化”“更新数据繁琐”“设备维护复杂”等诸多问题,目前已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南昌等多座城市装车应用。
细分市场不大,只能靠创新、靠产品取胜。依托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制造能力,如今的华伍股份已实现由单一领域向行业系统的升级,从港口海工向风电新能源、矿山水利、轨道交通等多领域跨越,在相对“狭窄”的产业领域拓展出更大发展空间,努力朝着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制动系统综合服务商目标迈进。
向“新”而行更要头脑清醒
细节之处见品质匠心。在公司展厅里,记者发现了一台款式老旧却光泽如新的推动器。“这是我们在1998年9月给振华供货的第一批产品。”聂景华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这台推动器在深圳盐田港“服役”20余年依然运行正常,直到前几年设备更新才“退伍”回家。
“公司2010年上市以来,很多资本大佬都想控股华伍。如果从个人享受角度来讲,我就给人家算了,但是一直没有松手的原因,就是一定要保住我们的民族品牌,打造好品牌和产品。”家国情怀是聂景华这代老一辈企业家的底色。
聂景华认为,高质量发展对民营企业来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尤其要专注主业,只有脚踏实地打磨“竞争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企业更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冷静和耐心,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转型升级中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今年7月公布的新一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设站单位名单中,华伍股份榜上有名。“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脉。”聂景华介绍,公司打造的5G+智能制动系统“华伍智慧云平台”于2023年上线运行,通过5G网络,实现了实时读取产品运行工况,客户与公司共享产品运行数据。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想做一个百年不衰的品牌,企业一定要头脑清醒,过去依靠个人魅力搞企业的模式已行不通。”聂景华直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生产设备、经营模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
向“新”而行,人才是关键。今年7月,36岁的熊涛接棒成为华伍股份新任总经理。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与智能制造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无限可能。“下一步,我们将在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管理优化等多方面下功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熊涛说。
在全球化浪潮中,华伍股份也选择走向全球市场。公司目前已进入包括西门子、GE等在内多个海外大型客户供应链体系。同时,通过收购瑞士FURKA公司,对欧美港口起重机及码头业务市场进行布局。“凭借公司多年在工业制动器领域的耕耘和积累,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研发投入,积极拓展国外市场。”聂景华介绍。
“华伍是中国的品牌,我们要把它做成世界的品牌。”聂景华表示,只有加大科技创新,顺势而为,跟紧国家大方向,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大局,企业才能行稳致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