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尔街见闻

疲软的劳动力数据助长美联储降息押注,令美债收益率曲线短暂结束倒挂,上次发生在8月5日欧美股市因非农不佳而大跌之际。但从历史上看,当收益率曲线结束倒挂时,经济开始出现问题,这对股市来说也许是一个负面信号。

9月4日周三,在美国7月JOLTS职位空缺超预期降至三年半新低的数据出炉后,劳动力市场疲软的证据令交易员加码对美联储大幅降息的预期,也令对利率更敏感的美国短债收益率深度跳水。

两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下行超11个基点至3.774%,创去年4月底以来的一年多新低,作为“资产定价之锚”的10年期基债收益率最深跌7.5个基点至3.768%,至8月21日来的两周低位。

不过,在收益率下跌的途中,对经济有前瞻指标作用的两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曾短暂结束倒挂,为2022年6月以来第二次出现的局面,上一次还是在8月5日欧美股市暴跌的盘中。也就是说,两年来,10年期美债收益率第二次短暂高于两年期短债收益率。

道琼斯市场数据显示,自2022年7月1日以来,还没出现过长期美债收益率在收盘时也高于短债收益率,一旦出现将结束有记录以来最长的收益率曲线倒挂期,截至本周二,该曲线已连续倒挂了543个交易日。

疲软的劳动力数据助长美联储降息押注,令美债收益率曲线短暂结束倒挂

通常来说,关键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是经济衰退的前兆。2022年3月,随着美联储启动数十年来最激进的紧缩周期,美债收益率曲线出现倒挂。2023年3月,两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比10年期收益率高出111个基点,创下1980年代初以来的最大倒挂幅度。

有分析指出,自二战以来,较短期美债收益率高于较长期收益率、即曲线倒挂的原因,从本质上说是交易员将未来经济增长放缓纳入定价的结果,否则持有更长期债券的不确定性理应要求长期债券提供的收益率更高:

“因此,收益率曲线倒挂的改善告诉我们,即使出现短暂的经济衰退,随着美联储从今年秋季起降息,经济很可能会在长期内稳定下来并恢复增长。

对美联储将在9月18日FOMC会后宣布降息的预期,正在拉低短债收益率,而对长期内经济增长和通胀相当强劲的预期,则抑制了10年期美债收益率的下降。”

BTG Pactual Asset Management US的管理合伙人John Fath称,如果美联储真的大幅降息50个基点,那么关键的两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也许会彻底结束倒挂。摩根大通资管的投资组合经理Priya Misra也认为,由于美联储即将开始降息,收益率曲线结束倒挂非常合理。

再结合今年票委、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发表支持马上降息的鸽派言论,周三美国短期利率期货显示,美联储9月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一度高于传统的降息25个基点,交易员对美联储在2024年内的降息力度押注也进一步走阔,预计今年剩余三次会议将总共降息107个基点。

BMO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固收主管Earl Davis也称,美国劳动力市场疲软的证据意义重大,因为它“降低了美联储9月大幅降息50个基点的门槛”,而一旦美联储开始单次降息50个基点,“就不会是一次性的事件了,他们有足够的削减空间。”

但历史中,收益率曲线结束倒挂时经济开始出现问题,对股市也许不是全面利好

不过,有不少分析指出,虽然美债收益率曲线结束长期倒挂通常发生在美联储开始降息之际,由于美联储往往在经济遇到困难时才放松政策,因此,收益率曲线结束倒挂反而会加剧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对股市来说也是个负面信号。

LPL Financial首席全球策略师Quincy Krosby便称,从统计上看,美债收益率曲线正常化(即结束倒挂)要么是因为经济确实陷入衰退,要么是因为美联储即将降息以应对经济放缓。

这代表曲线正常化也不一定预示着未来的好日子,反而意味着美国仍可能面临一些艰难的经济困境。更何况,美联储最关注的3个月/10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仍处于严重倒挂,两者的息差超过130个基点。

但巴伦周刊的观点认为,美债收益率曲线刚刚结束倒挂,在历史上对美股大盘构成利好。自1980年以来,收益率曲线首次结束倒挂后的12个月内,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回报率高达12.2%。

在上述时期以来的六次收益率曲线结束倒挂后,标普大盘有四次上涨,每次都在一年内达到了两位数百分比的涨幅。另有两次大盘下跌,其中一次发生在2007年收益率曲线结束倒挂时,当时正值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不久:

今年,股市的表现可能会更接近1989年的情况,当时经济衰退是在美债收益率曲线结束倒挂之后发生的。即使经济现在进入市场预期的“温和而短暂”的衰退,股市也可能安然无恙。

如今的一线希望是,联邦基金利率不可能再走高了,因为通胀率已从峰值砍半,这意味着,即使经济增长放缓,也不会下降太多。

消费者和企业将拥有更多的消费能力,从而使企业收益继续增长。与此同时,较低的利率将使债券相对于股票的吸引力下降,从而可能将更多资金投入股市。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桐